Kaiyun·官方网站-(引领中国科技平台)

低空经济未来可期_KAIYUN

服务热线:

18530843555

Kaiyun平台作为国内领先的直升机制造企业

平台积极拓展新能源飞行器领域,研发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行业资讯
热门资讯
联系我们

联系人:周先生

手机:15713869690

电话:18530843555

邮箱:417307458@qq.com

地址: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紫荆路街道新兴路与S237交叉口向东500米

行业新闻

低空经济未来可期

作者:小编 点击: 发布时间:2025-05-24 10:09

  

低空经济未来可期(图1)

  乘直升机低空观光、无人机播种施肥、快递包裹“从天而降”……近年来,低空经济正在迅速发展,日益融入生活生产场景中。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低空经济”概念被正式写入国家规划,标志着低空经济成为我国重点谋划的新兴经济形态。2024年3月,“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由沈映春、赵雨涵合著的《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阐释了低空经济如何从科幻照进现实、成为新的经济蓝海。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空经济如何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它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如何促进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围绕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该书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知识产权经济研究所所长沈映春。

  《金融时报》记者:从物流配送到农田管理,再到空中物资运输,低空经济正在重塑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展和创新。当前,低空经济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

  Kaiyun官网登录

  沈映春:低空经济的应用领域和场景主要有农林植保、工业巡检、物流、文旅、公共服务、空中交通等。

  在工农业领域,无人机可用于农田灌溉、施肥施药、作物监测等任务。农业无人机的功能从大田喷洒播撒、果树作业管理拓展至湿地修复、水产饲料播撒,实现了农林牧渔场景全覆盖。无人机精准喷洒农药、化肥,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能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截至2024年底,我国农业无人机的保有量是25.1万架,作业面积超过了26.7亿亩次,覆盖了全国耕地面积的30%。工业领域,无人机可用于电力巡检、石油管道巡检、矿山监测等任务,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人力成本。

  在物流配送上,无人机物流配送能节省时间成本,提升生活便利度。无人机快递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美团、顺丰等企业已形成“干线-支线-末端”三级网络,特别是在山区、海岛等特殊场景中,成本降低50%。对偏远地区,无人机可以解决公路、铁路不畅导致的物流难题,如顺丰无人机在西藏偏远地区累计飞行超4万次,覆盖450个高原乡镇,配送时效提升70%。

  在文旅方面,2024年,国务院指出,要将低空文旅作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提出“构建天空、陆地、水域立体化旅游体系”,要求“加快完善低空旅游管理制度,优化低空旅游空域使用审批流程”,标志着“低空+文旅”已经从初期的鼓励发展阶段,进入规范管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利用低空空域与旅游、文化相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吸引力,还可促进就业,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如乘坐直升机空中游览,欣赏壮丽山河,这种独特体验满足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望。全国持证滑翔伞飞行员数量从2019年的1万余人增至2024年的2万余人,印证了市场扩容趋势。2024年国庆假期首日,300余名游客通过低空飞行饱览黄河壶口瀑布的壮美。

  在公共服务方面,低空经济在应急救援、城市安防、电力巡检、消防等领域都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无人机可以通过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图像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各个方面的监测和管理,从而加强城市管理的边界和效率。例如,江苏省苏州市通过无人机构建医疗应急救援“地面+空中”的立体化救援网络。在自然灾害中,无人机可以进行灾情监测和物资投放,提升救援效率。

  《金融时报》记者: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将产生怎样的作用?

  沈映春:正如《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中所写的,低空经济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点,通过研发和应用前沿技术,将推动我国在航空制造、材料科学、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和进展,促使我国在航空领域拥有更加强悍的实力和更多话语权,提升中国在全球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以及在全球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低空经济可以使航空产业与其他产业产生协同效应,促进产业间融合与协作,提升产业链整体附加值与经济效率,为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低空经济应用领域广泛,涵盖农林、物流、交通、文旅、应急救援、医疗等关键服务。其广阔的应用场景和丰富的产业链为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提供了巨大的算力空间,对算力的需求反过来也推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持续创新和发展,催生经济新业态。

  低空经济不仅涵盖技术创新,还包括低空飞行交通网络、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区域间互联互通,提高物流效率,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物质基础。低空经济的影响远不止于经济和科技,它将全面改变国人的生活方式,重塑社会结构。

  《金融时报》记者:面对低空经济这片蓝海,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项支持政策与措施在密集出台。您如何看待低空经济的发展潜力?

  Kaiyun官网登录

  沈映春:2024年,“低空经济”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产业基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低空经济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随着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如在物流、交通、农业、应急救援、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市场潜力巨大。

  以空中交通为例,随着城市空中交通(UAM)兴起,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12月,亿航智能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标准适航证,成为全球首个获得适航证的eVTOL航空器。2024年12月,小鹏汇天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在上海公开飞行;同月,广汽集团推出了全新飞行汽车品牌GOVY高域及承载200公里内的中短途出行需求的飞行汽车GOVY AirJet。到2030年,中国UAM市场规模或达3000亿元,成为低空经济的核心增长点。

  《金融时报》记者: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对此,您有何看法?

  沈映春: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安全性是其核心保障要素。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要促进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低空经济的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国防和政治安全、空域和飞行安全以及公共和信息安全三个方面。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影响行业整体声誉,还可能阻碍行业整体发展进程。

  因此,必须实施全周期的低空飞行器安全管理。首先,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手段为低空经济提供明确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导。其次,实施全周期、立体化的安全监管,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飞行操作各个阶段都需要规范管理。第三,加强低空数据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第四,构建完善低空应急处理机制。建立预防和预警系统,预测潜在的低空飞行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合作,以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并调动各方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低空飞行规则和标准,加强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金融时报》记者:从消费市场角度看,低空经济的发展目前面临着哪些问题?对此,您认为该如何破局?

  沈映春:除了政策法规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外,低空经济还面临着商业模式尚未成熟、消费市场培育不足的情况。由于低空应用涉及的领域初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产品开发需经历从设计研制到投入市场的全周期,前期未形成规模经济,因此,一方面,从业企业投资存在顾虑,造成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大多数通航企业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供给规模受限。当前,我国低空消费市场的应用场景普及率并不高,大众市场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对于民生服务的场景应用,我国工农业和社会公共服务类占据了通用航空市场80%以上的份额,而公务飞行和私人飞行只占18%左右的份额,低空消费服务类市场占比过低。此外,消费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影响了消费体验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公众认知度、接受度较低,消费活力不足。低空经济涵盖了低空飞行、低空旅游、无人机物流、空中拍摄等多个领域,但这些领域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且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大多数消费者对低空经济的概念、应用及价值了解有限。这种认知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公众对低空经济产品的兴趣和需求,广大消费群体的需求还未被有效激发。此外,收入水平、消费习惯、专业技能等因素限制了普通消费者对低空经济消费的欲望与需求,低空产品落地大众消费市场仍存在一定困难。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企业层面通过技术创新与突破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扩大市场降低单位成本,让价格亲民。二是精准定位消费群体。低空物流主要针对急、快、贵、险(特殊场景)等的市场需求;低空消费类如公务飞行、私人飞行、航空运动与娱乐飞行、空中的士、空中观光、应急救援等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可以优先发展,满足部分高收入、“发烧友”等特定群体的消费需求。当然,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可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研发资助等方式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还可以组织低空飞行体验、科普、发放消费券等,提高公众对低空经济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标签:
相关新闻
最新产品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8530843555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5713869690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