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突破!我国自研吨级无人飞行器首次完成海上平台物资运输
- 安徽新型研发机构飞出“神秘飞行器”产业化已在路上
- 全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仿真赛落幕
- 从深起飞!全球首次2吨级eVTOL海上平台物资运输飞行完成
- 巴列装中式直-10ME开创中式直升机出口先例弥补最大短板
联系人:周先生
手机:15713869690
电话:18530843555
邮箱:417307458@qq.com
地址: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紫荆路街道新兴路与S237交叉口向东500米
安徽新型研发机构飞出“神秘飞行器”产业化已在路上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原创性科研成果到产业化的时间急速压短,科研人员直接站到策源产业变革的台口,科研成果往往会直接驱动产业升级迈向“无人区”。
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之一、省部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正着力打通“政产学研金服用”,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会上,该中心自主研发的智·蜂微型无人直升机现场亮相,引发广泛关注。该无人机具备微型化、智能化、隐蔽化等特点,长度只有19厘米,重量小于100克,采用高度紧凑设计,可单手操作或轻松放入口袋,可广泛应用于应急抢险救灾、狭小空间巡检等场景中。
在安徽,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通过新型研发机构这个“转换器”,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实现点亮“科技树”到形成“产业林”的批量化、产业化、商业化过程。
在成果发布环节,一架手掌大小的黑色微型无人机飞进会议室,引发现场一片惊呼,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飞进来一只小飞鸟。
“从它Kaiyun中国官方入口的名字就能看出,它就像一只智能的蜜蜂一样,体积非常小。”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智能部组件研究院院长助理于新龙博士形象地说,蜜蜂是在自然界中是很小却很灵活的昆虫,它们能悬停、倒飞,甚至在暴雨中授粉。这款无人机,一方面延续了这种“小而精” 的特质,另一方面区别于传统无人机,赋予了其智能化、自主化的特性。
于新龙介绍,智·蜂微型无人机采用高度紧凑的设计,长度仅19厘米,重量小于100克,可单手操作或轻松放入口袋,大幅减轻人员负荷,特别适合灾后救援等对便携性要求极高的场景。
此外,智·蜂在隐蔽性和静音性能上优势显著:其主旋翼转速较低,噪音远低于四旋翼无人机多个电机高速旋转时的嘈杂声,更适合隐蔽侦察。单旋翼设计的能量效率更高,在相同体积和重量下,续航能力更强,满足复杂探测任务需求。
“小”只是它的外观,它最核心的特点是智能化。据介绍,智·蜂的智能化、自主特性体现在通过多模态感知系统与智能算法深度融合上,它能实现高度自主化Kaiyun中国官方入口作业,搭载可见光相机、红外热成像仪、TOF相机组成的全天候感知阵列,配合目标识别分类算法实现任务侦查。
最值得一提的是,该无人机不需要“飞手”,而是可以“无人驾驶”,它基于视觉定位和规划技术,能够自主完成避障和路径规划,实现复杂场景自主探索。
智·蜂能应用于哪里?在发布会现场播放了一段视频:只见废旧的老厂房里,智·蜂正在不同房间里穿梭飞行,智能识别房间里的人与物,并精准的摄像拍照。
“灾后救援中,可钻入危楼管道或窗户执行人员探测任务;狭小空间巡检中,可提高巡检效率;在农业生产中,可实现精准抵近作业,监测作物状态。”于新龙介绍了该款无人机的几大应用场景。
如今,这项成果即将率先应用于农业领域。“在智慧农业领域,我们的产品已经得到了一线用户的认可,已与相关企业达成了产业化的合作意向。”于新龙表示。
“成果填补了微型智能无人直升机的国内空白”,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瞿晓东表示。
“人们往往认为大飞机更难造,其实不是的,大有大的难、小有小的难。该无人机不仅小,而且内部集成微型智慧脑、高精度传感器、高性能驱传模块等多个功能组件。”瞿晓东说道,这款无人机采用了碳纤维和镁铝合金等材料,真正实现了“小身材、大能量”。
“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名字中特别突出‘协同’两个字,因为我们的创新不能‘单打独斗’,而要做大‘创新朋友圈’,打造科技创新的产业生态。”瞿晓东说。
推介会现场,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还与合作伙伴——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三研究所、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安徽)有限公司、合肥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州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签约,今后各合作单位将发挥各自在技术、资金与市场等方面优势,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务实合作。
“以和龙芯的合作为例,龙芯是一家优秀的芯片企业,我们要发力AI领域,着力打造具身智能产业生态,离不开芯片企业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携手这些企业和院所,是推进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落地落实,是践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实践。”瞿晓东说道。
在具身智能方面,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机械臂设计、双臂灵巧协同操控、智能感知规划及控制、智能测评等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技术成果,这些技术为具身智能的产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据介绍,下一步,该中心将以合肥为基地,构建“核心层-场景层-生态层”三位一体的产业创新体系,以“基金+平台+服务”模式,加速产业链布局。依托江淮中心创新技术输入,通过“产业孵化+技术转化+科技服务”三大路径推动产业化发展。
目前,该中心已布局启江智能科技、智能飞行器公司等4家主体,覆盖上游核心部件至下游应用。目标是5年内带动安徽形成千亿级具身智能产业集群。
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梁斌教授说,本次成果推介会是中心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生态的创新实践,并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优质科技成果培育转化力度,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取得更大进展。王弘毅
大疆集团总裁罗镇华从出行到出片,“灵鸢”让出行大片触手可得“灵鸢”的命名,代表着比亚迪的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既拥有雄鹰般的视野,又具备灵动、智能的特性
涡阳县总工会、涡阳县人社局、国网涡阳县供电公司联合举办“涡阳县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首届‘供电杯’无人机技能竞赛”,重点检验无人机飞手在复杂环境下对无人机的操控、应急处置能力。
近年来,螺山村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技术,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除了无人机播种,机械化插秧、无人机施肥、无人机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也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 “主力军”,为农业增产...
围绕科技创新这一焦点议题,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人工智能、人才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
-
2025-08-05新突破!我国自研吨级无人飞行器首次完成海上平台物资运输
-
2025-08-05安徽新型研发机构飞出“神秘飞行器”产业化已在路上
-
2025-08-05全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仿真赛落幕
-
2025-08-04低空飞机协同造、花样飞(科技瞭望)
-
2025-08-04博俊科技:目前产品暂未涉及低空飞行器领域
-
2025-08-04航天长峰:探索布局低空经济安全领域反无人飞行器侦测与对抗体系
-
2025-08-04伞翼飞行器防冰冻试验设备的技术要求
-
2025-08-04我国自主研发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凯瑞鸥